
【世界湿地日】2023年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现已有172个国家加入《湿地公约》。为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2023年2月2日
我们迎来了第27个世界湿地日
今年的主题为
“湿地修复”
(Wetland Restoration)
呼吁我们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
湿地为人类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好处
然而,在过去50年中
世界上35%的湿地已经消失
必须扭转这种损失和退化的趋势
关于湿地的小知识
01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被誉为“地球之肾”。
02湿地修复
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修复是修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组成、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富有弹性,能自我维持,能承受一定的环境压力及变化,其主要生态状况在一定的自然变化范围内运转正常。
03我国湿地保护历程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湿地公约》,1992-2003年处于摸清家底和宏实基础阶段,2004年-2015年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2016年-2020年处于全面保护阶段,2021年《湿地保护法》出台,2022年6月1日起实施。
04《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标志着我国的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
湿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有利于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地保护修复湿地,引导和规范湿地的合理利用,保障湿地生态功能和永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等。
05我国湿地修复工作成效
我国再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此外,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已增至900多处,并成为“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努力谱写湿地修复保护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