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专业论坛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成功举办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

为迎接首个“全国生态日”,增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意识,引导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来,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于8月15日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中心”)、北京师范大学、E方知库期刊群、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生会共同举办以“循环经济、碳中和与绿色营造”为主题的生态日活动。

活动分为两部分:低碳园区参观考察+沙龙活动,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会员、生态中心学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招募的高中生等共计12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上午9:00,参观人员分成两队,在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和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启参观考察之旅。首发生态公司低碳园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米,绿化率达到65%,包括水体修复、生态花境、昆虫旅馆、生态产品展示区、森林城市、屋顶花园、绿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普展示区等八个区域,是集科研-设计-施工-养护为一体的生态空间及展示场所。

通过两个小时的参观学习,参与人员对“低碳”有了更实际的认知,绿色低碳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下午14:00,沙龙活动准时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报告厅举办。报告开始,生态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占剑进行致辞,占书记对本次活动在生态中心举办表示欢迎,同时对生态中心和全国生态日做了介绍。

本次沙龙活动包括三个报告和交流讨论环节,由学会秘书长于立安主持。

首先由生态中心徐卫华研究员做报告,题目为《我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向听众介绍了我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的研究背景,重要自然保护对象及保护关键区域空间特征,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

生态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逯非研究员向大家做了题目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增汇固碳和净减排效应》的报告。逯非研究员基于我国当前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的背景,从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碳中和的生态途径与生态增汇固碳,以及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效应等三个方面展开,介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增汇固碳和净减排效应方面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灵恩副研究员向大家做了题目为《食物系统及其可持续性评估》的报告。报告从生态文明战略背景出发,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阐述中国食物系统现状和特征,提出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评估方法和实证分析结果。

交流讨论环节,听众积极与主讲人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学会理事长魏源送研究员做总结发言,祝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向大家介绍了生态日设立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希望大家积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