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教育 >> 线上科普

耕地有了“保养手册”

发布时间:2015-11-19 浏览次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地力就是粮食增产潜力,健康的土地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农业部日前出台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分区域、有重点地提出了耕地的“保养”对策,让累“瘦”的耕地肥起来,让肥沃土地不再退化,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

专家连线

打好耕地质量保护攻坚战

——访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组长徐明岗

农业日报记者李竟涵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有什么背景?经过了哪些考虑和研讨?记者就此专访了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组长徐明岗。

问:为什么要制定《方案》?在当下有哪些现实意义和有利条件?

答: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粮食连年增产的情况下,各种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特别是耕地质量堪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此外,联合国将2015年确定为“国际土壤年”,呼吁各国注重土壤的可持续耕种。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有利于增强粮食稳定发展的“后劲”,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能够提升基础地力,减少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投入,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问: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总体考虑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们制定《方案》的总体思路是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用养结合”理念,坚持生态为先、建设为重,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退化污染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

目前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应该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坚持量质并重、保护提升,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硬杠杠”。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相衔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连片治理、建一片成一片。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持之以恒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问:按照《方案》,今后将重点推进哪些相关项目?

答: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提出了五大类项目。

退化耕地综合治理,重点是东北黑土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包括潜育化)和北方土壤盐渍化的综合治理。

污染耕地阻控修复,重点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化肥农药减量控污和白色(残膜)污染防控。

土壤肥力保护提升,重点是秸秆还田培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深松整地保水保肥。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重点是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组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

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耕作层土壤是耕地的精华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农业部将会同国土部门选择一批重点省份,开展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试点,剥离后重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复垦,以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将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纳入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内容。

四川蒲江县:

土壤改良让“丑柑”变美

农业日报记者张艳玲

“虽然我很丑,但是我很爽口!”这句脍炙人口的四川省蒲江县“丑柑”宣言,可能得改一改了。随着大量果农加入该县耕地质量提升计划,不仅土壤活力明显提升,连被称为“丑柑”的不知火也变美了。

2013年,蒲江县开始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对域内25万亩耕地进行土壤改良,覆盖茶叶、柑橘、猕猴桃三大特色主导产业,项目实施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以上,土壤酸化和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化肥施用量逐年下降。今年正是实践的第一年。

从6.6%到68.5%,普查数据警示土壤酸化趋势2013年,蒲江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土壤质量普查,主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两个重要指标进行了检测。

根据普查结果,蒲江县的强酸性土壤比例从1985年的6.6%升至68.5%,表明耕地普遍存在着土壤酸化的趋势。

蒲江县土肥站站长曾平告诉记者,土壤酸化会导致病害增加、农作物抗逆能力下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量施用化肥,导致耕地土壤养分失衡,酸化程度加剧。

蒲江县县委书记刘兵表示,提高耕地质量,是新时期蒲江县农业发展的重点。

每斤多卖一元,尝到甜头让农民更有动力

蒲江县长秋乡石马村村民陈金福种了10亩“不知火”,在长秋山果品协会会长陈建的劝说下,最早一批加入了土壤改良计划。在土里洒下有机肥7天之后,陈金福发现,地里居然长出了菌丝。“菌类生长对土壤环境的要求很高,长出菌丝,表明土壤里的微生物正在‘复苏’。”徐建解释。由于果品味道好,今年3月,陈金福种植的晚熟柑橘“不知火”以每斤高于市价一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电商。

土壤改良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又缺乏专业指导,一开始农民的动力并不强。为确保项目顺利展开,蒲江县先在3个乡镇设计并完成了4个田间土壤改良试验,并同步在长秋乡等乡镇示范推广腐殖酸有机肥5000余亩。

蒲江县农林局局长赵武斌介绍,为调动农户积极性,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对参与土壤改良并验收合格的农户按每亩600元进行补贴。还通过招标引进社会化服务,生物肥料企业为农户提供土壤改良方案,植保企业为农户提供绿色防控方案,合作社、产业协会负责组织发动农户参与。2015年拟定的10万亩耕地提升计划已顺利实施。

成效初显,但仍有两大难题一条仅半米宽的小路,将蒲江县长秋乡石马村“不知火”果园一分为二。一边的果实表面疙疙瘩瘩,是名副其实的“丑柑”;另一边的果实却结实饱满,金灿灿的果皮闪着油亮的光泽。“这其中的奥秘就在减少化肥使用,施用有机肥,用好绿肥。”徐建告诉记者。

然而,施用有机肥的费力却让已经快60岁的陈金福有些吃不消。“有机肥必须挖坑穴施,不像化肥撒在地面上就可以。”陈金福告诉记者,施用有机肥仅用工一项就增加了400多元的投入。

“能否降低有机肥施用的劳动力成本,是土壤改良取得突破的关键。”赵武斌表示,目前蒲江已经与农机企业合作,积极研发适用于山区作业的小型施肥农机,以减少劳动力投入。

此外,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优质不优价是农户不愿主动参与转型的根本原因。对此,蒲江希望能借助于电商平台,发展品牌农业。

湖南长株潭地区:

把重金属从稻米中“赶”出去

农业日报记者张振中杨娟

两年多前,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办事处九塘村村民刘清莲常常面对着被污染的耕地发问:这地还能治好吗?据环保部门披露,在包括九塘村在内的清水塘片区,受重金属污染影响的变性土地面积为34.41平方公里。

如今,刘清莲的疑问正得到解答。近两年,随着部省合作顶层设计、整合专家创新技术、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携手具体操作,各方参与防镉治镉,长株潭地区170万亩被污染耕地正在得到有效治理、相信将迎来新的生机。

来源复杂:污水灌溉或为主要原因

以镉为首的重金属污染到底源自哪里?在今年3月29日全国专家来湘“会诊”镉污染时,许多专家都给出了科学的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陈世宝说:“重金属污染来源复杂,包括自然来源、人为来源、农业源。”

在若干种来源中,到底谁的危害程度最大?根据已有的调查、试验、检测,不少专家指向了水污染。

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李中阳博士认为: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途径主要是污水灌溉。被污染的水流入湘江,而湖南相当一部分稻田都引用湘江水灌溉。

让湖南省农科院教授柏连阳担忧的是,时至今日,湖南农田镉污染仍然存在,集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污染,范围小但污染程度高,像株洲的清水塘镉污染;另一种情况则为区域污染,污染程度小但污染范围大,如湘潭、湘阴、攸县等农田镉污染,湘江灌溉水镉带入等。

分区作战:边生产,边治理。

“这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世纪性难题。”湖南省农委主任刘宗林坦言,重金属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些环保专家表示,要把重金属从稻米中“赶”出去,在污染地区采取休耕、轮耕或“生态移民”的方式,停止农业生产活动。然而,越来越多的专家理性地认为,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同等重要,不能因噎废食,要走“边生产、边修复、边治理”的路子。湖南省农环站站长尹丽辉说,作为水稻大省,首先要完成一个现实课题——通过治理,在被轻中度污染的耕地上生产出符合卫生品质的大米。

长株潭地区作为修复治理稻米重金属污染的主战场,其170万亩被污染的耕地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分区治理,对症下药。

在76万亩达标生产区,选种低镉积累的水稻品种、采取措施修复耕地,确保稻米镉不超标。主要通过施用生石灰提高土壤pH值,同步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喷施叶面肥、种植绿肥、深耕改土和优化水分管理等5项技术,降低土壤镉活性,使稻米达到卫生品质标准。

在80万亩管控生产区,继续种植水稻并进行品种替代,同时采取耕地修复措施,未达标稻米转为非食用用途,实行封闭运行。在14万亩作物替代种植区,不再种植食用水稻,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对症下药:稻米达标率提高明显。

在农业部环保所副研究员梁学峰看来,石灰治理主要是针对轻度污染施策,因为pH值6.5是一个分水岭,通过施用石灰将土壤中的pH值提高到6.5以上,可以降低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的活性。

而针对中度污染,则采用化学钝化等技术。就是利用研制出的各种钝化剂,在水稻插秧前抛洒,通过长期治理,让镉等重金属不迁移,不活跃,从而切断向谷粒等部位迁移的途径。

“农业部、财政部从2014年起启动了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试点。一年多来,经专家评估,土壤镉有效态呈下降趋势,稻米镉含量达标率提高明显。”刘宗林表示,要进一步控制污染源头,展开过程防控,注重末端治理,形成一套低成本、易推广、可复制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为土壤恢复健康实施“治疗”。

方案亮点及资金支持

3类重点

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退化污染重点区域占补平衡补充耕地。

4项技术

改: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盐渍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

培: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粮豆轮作套作等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

保:通过耕作层深松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推广保护性耕作,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控:控施化肥农药,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

5片区域

东北黑土区:实施“三改一排”,开展“三建一还”,推广深松耕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行轮作。

华北及黄淮平原潮土区:实施“两茬还田”“两改一增”。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区:实施“两治一控”。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完善排水设施防治稻田潜育化。

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实施“综合治酸治潜”,开展水田养护耕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山区聚土改土加厚土层,修建水池水窖,种植地埂生物篱,推行等高种植,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西北灌溉及黄土型旱作农业区:在灌溉农区实施“灌水压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残膜回收”;在黄土型旱作区实施坡耕地梯田化,修建集雨蓄水窖,种植等高草带,推广玉米秸秆整秆覆盖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

5块资金

2015年已拨付: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8亿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7亿元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5亿元湖南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项目15亿元

河北地下水超采农艺节水和结构调整项目18亿元

3个提升

到2020年,实现三个“持续提升”

耕地质量水平:全国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其中新建成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

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以上、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

科学施肥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