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新闻

我会成功举办北京生态修复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届首都生态修复大讲堂

发布时间:2024-12-11 浏览次数:

12月8日,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届首都生态修复大讲堂。此次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E方知库期刊群联合主办。约100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会员参加本次活动。


1.jpg


上午9时,纪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学会第一届名誉顾问刘树坤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刘教授在致辞提到学会从创立之初的艰辛探索,到如今在生态修复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深感欣慰与自豪,学会在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刘教授强调了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的严峻挑战,学会更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2l.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技开发处处长张洪发表致辞。张处长提到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在过去的十年里,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致力于推动我国生态修复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带来的新挑战,并呼吁大家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最后,他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并期待大家为我国的生态修复事业继续建言献策,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3.jpg


名誉理事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教授,因故无法亲临现场,但通过精心录制的视频向论坛的举办表示了最诚挚的祝贺与深切的期望。视频中,刘俊国教授首先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学会创立时做出贡献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他指出,学会在过去十年不仅推动了生态修复理论的创新和实践,还成功搭建了学术界、科研界、政策界等社会各界的合作平台。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生态修复工作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会将在首都的学术优势和资源基础上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关键作用,祝愿学会早日成长为引领全球生态修复事业的卓越学术力量,祝愿学会的下一个十年更加辉煌,成就更加卓著。


4.jpg


随后举办第六届首都生态修复大讲堂。本次论坛包括上午的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和下午的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修复应用实践两个议题,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十四位领域内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深入探讨,论坛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于立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郁达伟、青年托举人才李周园和杨青主持。


5.jpg

主持人:李周园、于立安


6.jpg

主持人:杨青、郁达伟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长,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理事长首先做了报告,题目为“十年砥砺前行,共筑绿色梦想——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向与会人员汇报了学会发展历程,回顾了学会成立以来获得的显著成就与打造的品牌活动,未来计划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生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持续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7.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科技开发处处长张洪分享了关于流域尺度物质通量关键过程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东海鱼类衰退与磷通量减少、藻类收购量的关系,流域尺度的变化,探讨长江的投入强度和排放强度、人口密集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包括径流携带、土壤体积、空间变化、土地利用面积和复合资源管理等因素。


8.jpg


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杭州北水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冒建华总工分享了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路径与实践,指出产业新周期的到来,使得研究和应用场景的变化速度加快,科学研究与技术与产业割裂。这是由于缺乏快速适应和体系,导致企业难以发展。提出应建立科创平台,解决人和技术转化问题,并注重投资团队的价值,解决好知识产权配比的问题,为相关案例提供了决策支持。


9.jpg


论坛设置了一个庄重而意义深远的环节——为企业颁发“会员单位产学研合作证书”仪式。名誉顾问刘树坤、理事长魏源送等亲自为与学会保持长期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颁发了“会员单位产学研合作证书”。旨在感谢那些在企业技术创新、科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学会携手共进、成果丰硕的杰出企业伙伴。这些企业不仅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前瞻性的发展视野,还通过深度参与学会的各类学术交流、项目合作与教育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魏源送理事长在颁奖时强调,正是这种基于共赢理念的深度合作,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企业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环境贡献力量。


0.jpg

00.jpg


中国人民大学郑祥教授分享了关于再生水补给型景观水体中污染物消长模拟与预测的研究案例。郑教授以团队过去5年内对圆明园监测的数据和评估,提出现阶段环境工程手段治理污染会造成巨大浪费的观点。在团队创新性再生水治理方案的应用下,圆明园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给相关治理方案提供借鉴。


11.jpg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高工韩建均进行基于生态循环模式下“上改下排”综合技术模式在盐碱地改良中应用的报告。韩主任详细阐述了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并强调了对盐碱地的成本控制和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规模化、模块化的改良方案。最后,韩主任指出,盐碱地的治理成功主要得益于长期的投入和治理,但由于土壤结构和物理化学性状的改善,产出比和投入并不高,导致盐碱地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他提出了通过暗管等措施,避免在特定区域进行盐碱地的汇集。


12.jpg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副总工,正高级工程师白音包力皋作基于下游河流鱼类保护的水库运行基础研究的汇报,主要论述了水电工程对城市供水供电、生态保护和水库寿命延长关系平衡的影响。其中,白音老师详细地阐述了小浪底水库调沙的过程和效果,并指出了水库调沙对鱼类死亡的负面影响。


11.jpg


在下午论坛正式开启之际,主办方首先对2024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竞赛的盛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为赛事的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获奖选手及志愿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牌。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获奖者及单位的荣誉感与归属感,也进一步推动了生态修复领域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3.jpg


2.jpg

副理事长刘耕源、秘书长于立安为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发证书


北京林业大学李景文教授介绍了黑河流域胡杨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指出胡杨林作为文化资源,对当地经济建设和京新高速铁路的运行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胡杨林生长状态受地下水位下降和农业规模扩大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胡杨林的更新和沙化问题。为了保护胡杨林,采取了生态补水的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对策。


34.jpg


北京华夏源洁水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英分享了自己在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强调了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边发展边治理的重要性,并指出了近10年国家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投入了大量努力,尽管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但在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jpg


北京科技大学高凤雨副教授团队作大气污染治理中的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研究进展与实践探索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在氮氧化物、二氧化碳、VC等催化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致力于开发高效的工业应用催化剂,还融入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辅助开发研究,在大气污染物去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1.jpg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高工柳蒙蒙分享了关于MABR技术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中的中试进展。该技术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全覆盖。然而,在处理污水处理厂的问题上,如积水水质低、脱氮效率低、能效低碳排放量高等,仍存在一些挑战。为此,团队正在探索低碳前沿技术,如将气体分离膜技术和生物膜法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更好地优化污水处理程序。


2.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利兵进行了磁分离技术在河流生态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的分享,在不同河湖治理中,磁分离技术性能和去污效果都能达到很好的表现,团队也针对不同水体进行水工艺优化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投加量。


3.jpg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晓娜介绍了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成效评估技术研究方面的工作,聚焦于生态保护修复的三大职责,在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同时重点关注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形成了北京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指标体系。


1.jpg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王红艳分享了大北农集团从猪场到生态园发展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集团致力于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产业强农、人才助农、生态绿农、文化兴农和组织务农五大行动,助力农业企业的乡村振兴。通过搭建平台,对接服务体系,聚焦100个乡村振兴重点示范县,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突破、以教育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金融为助力、以电商为平台,打造大北农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


2.jpg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刘耕源教授讨论了生态产品的分类和定价问题,分析了俱乐部式产品定价方法的可行性,以实现生态产品内在禀赋、从价格到价值的转换。同时刘教授还建议对公共资源型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进行评估,强调生态产品的盈利空间与预期的差距,并提出了基于现有市场价格和方法进行生态产品市场和定价的精准分类,以提高定价准确性,建立完备的市场和产权机制。


3.jpg


在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圆满落幕之际,与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纷纷表示,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生态修复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十年间,学会不仅积极开展了丰富的科研活动,组织了大量学术交流与技术研讨,还推动了国内外在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纪念活动不仅为生态修复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也为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学会将继续秉持“科研引领、技术创新、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宗旨,发挥学术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国内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助力我国生态修复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