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新闻

我会名誉理事长刘俊国团队荣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4-12-01 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27日,中国水利学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发布2024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结果的公告”,公布了2024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我会名誉理事长刘俊国教授领衔完成的“‘量-质-生’三维水资源短缺评价与节约集约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71.jpg


“‘量-质-生’三维水资源短缺评价与节约集约利用关键技术”项目针对水资源短缺评价不全、节水与减污协同性不够、水资源集成调配不精等问题,遵循“理论认知、方法创新、技术研发、协同调配”的总体思路,发展了“量-质-生”三维水资源短缺评价理论方法,研发了统筹“量-质-生”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套技术,创建了“量-质-生”协同的智慧灌溉平台与精准调配系统,并在不同类型缺水区开展了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提出了适用于缺水区的“量-质-生”三维协同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成果成功应用于河南、广东、甘肃等省市节水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程。项目成果与先进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水利杂志等媒体杂志公开报道。


81.jpg


据统计,2024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共评出“大禹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0项,创新团队奖2个。


名誉理事长刘俊国简介

91.jpg


刘俊国教授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长期从事水资源和生态修复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出了“三维水资源短缺”和“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在水资源时空演变、水质性缺水评价和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余项。在Nature、Science、PNA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译注7部,获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5项。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全球顶尖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等榜单。

 

刘俊国教授创建了中国首个聚焦生态修复的省部级一级学会-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并担任首任和第二任理事长;创建了北京科协系统首个学会联合体-北京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联合体,并担任首任主席。兼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名誉理事长、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实践奖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主要作者等职。荣获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国际水文科学界最高学术成就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水文领域Paul A. Witherspoon Lecture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国际恢复生态学学会“技术传播奖”(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