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名誉理事长刘俊国教授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2025年6月5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北京发布2024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名誉理事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教授牵头完成的“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与河流修复实践”成果,成功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据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由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评选,由两院院士、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经14位院士组成的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该评选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连续6年发布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成为反映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前沿动态的重要窗口。
理论创新:构建“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自然恢复”三阶段协同模式
刘俊国教授代表团队在此次会上作进展报告。团队创立的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系统构建了“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自然恢复”三阶段协同推进的河流生态环境复苏新模式,该理论突破传统修复技术单一化、短期化的局限,将恢复水文学推向科学探索前沿和工程应用新领域。
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充分考虑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强调分阶段、分步骤、因地制宜实施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自然恢复的治理模式。该理论具有四大特征:分类施策、目标导向、系统治理和持续监测。分类施策强调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程度选择修复模式,因地制宜;目标导向明确修复目标和参考生态系统,确保修复效果可量化、可操作;系统治理坚持流域系统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持续监测通过生态调查和持续监测,确保修复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理论框架为全球地表水和地下水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实践应用:覆盖全国 13 省市 150 余个项目
目前,该理论与技术体系已在中国电建集团等企业及全国 13 省市的 150 多个河湖治理项目中推广,产生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例如,永定河生态修复通过分段实施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自然恢复,显著改善了永定河沿线生态环境,成为北京“母亲河”复苏的典范。茅洲河生态修复通过流域治理、动态补水、生态护岸等技术,将水质从黑臭水体提升至Ⅴ类水标准,解决了深圳“母亲河”的生态困境,得到了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的点赞肯定。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还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际认可:写入《国际生态峰会郑州宣言》
该成果的科学价值与实践意义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等国际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并被正式写入《国际生态峰会郑州宣言》的核心内容,成为地球水未来国际研讨会五大议题之一。国际专家评价认为,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为全球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河流生态退化问题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学会推动: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作为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名誉理事长,刘俊国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生态修复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学会自成立以来,围绕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制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此次成果入选,既是学会推动科技创新的又一里程碑,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未来展望:助力全球生态治理
刘俊国教授表示,团队将继续深化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的研究,拓展其在城市水系、湿地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中国生态修复技术走向世界。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简介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Beijing, SERB)成立于2014 年 12 月 28 日,是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的国内首家专业聚焦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省部级一级学会,接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本学会旨在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支撑,引领生态修复学科和行业健康发展。学会以“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宗旨,汇聚了国内外生态修复领域的顶尖专家和科研机构,致力于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我国生态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