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新闻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长刘俊国教授赴湄公河流域(老挝)开展课题调研

发布时间:2018-08-19 浏览次数:

        2018年8月11日至17日,在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长刘俊国教授带队下,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等单位的一行8位专家前往老挝,协助举办“东南亚地区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国际会议,并开展了“东南亚国家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课题调研工作。瑞典哥德堡大学陈爱芳代表陈德亮院士参加会议及相关考察工作。

 

        8月11日-12日,课题组与国际专家一道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工作。11日上午,课题组一行来到位于万象北部的 NAM MANG3水力发电站进行考察。电站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大坝、水库、以及电站的基本情况。之后课题组针对电站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调洪防汛等相关的问题与电站主管人员和国际专家开展了研讨。下午课题组围绕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对万象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影响开展了实地考察。课题组首先抵达位于电站大坝附近的Phukhaokhauymai村,对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饮用水、灌溉用水、农业耕种面积、水稻产量、以及医疗卫生与教育情况进行实了地考察。随后,大家来到极具当地特色的保护区对老挝自然生态与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组成员徒步超过8km,对当地的生态情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研。12日,调研组针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开展调研。主要参观了位于万象市中心一处正在兴建的住宅区,课题组就万象近年来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比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状况与当地随行人员展开咨询交流。随后,课题组来到湄公河老挝境内与泰国交界的河段,沿老挝境内河岸开展了实地考察。

 

        8月13日-16日,课题组协助举办了为期四天的“东南亚地区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国际会议”。刘俊国教授担任本次国际会议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课题组与来自中国、美国、法国、韩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等10余个国家的的近120名学者一道针对东南亚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农业、水文水资源、能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涉及了科学(大气、水文学)、技术(GIS、遥感)、与社会经济(人口、粮食与能源安全)多个层面的学术交流。

 

        刘俊国教授做了题为“东南亚地区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机遇与挑战”的报告,并针对湄公河研究、数据获取、国际合作等方面参加了三个专题讨论,就数据共享、政府参与、能力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引起参会成员广泛认可。瑞典哥德堡大学陈爱芳代表陈德亮教授做了题为“湄公河流域降水”的报告,介绍了湄公河流域可获取的降雨产品,并对其可靠性进行了总结。同时,课题组同与会学者展开了颇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并与多个东南亚地区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联系。多名学者希望就湄公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开展长期国际合作研究。

 

        8月17日,刘俊国教授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专家一道访问了位于老挝万象的湄公河委员会,针对湄公河数据共享、合作研究及未来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座谈。湄公河流域(老挝)调研不但从科学层面对湄公河水资源、农业和生态环境问题取得了新的认识,同时为未来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南亚国家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课题是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的一项重要课题。瑞典哥德堡大学陈德亮院士与刘俊国教授担任课题的共同负责人。课题旨在面向“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围绕泛第三极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为保障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地区水与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千人计划”专家段青云教授、南方科技大学Masoud Irannezhad科研助理教授、冒甘泉博士、王凯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士峰副研究员、瑞典哥德堡大学欧廷海高级工程师与博士生陈爱芳参加了湄公河流域(老挝)课题调研。

东南亚地区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与会人员合影

 

东南亚地区土地覆盖/利用变化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国际会议考察组合影

 

 

NAM MANG3水力发电站实地考察

 

万象农村地区及自然生态状况实地考察

 

 万象地区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变化实地考察

 

访问湄公河委员会